“会说话的寿州锣鼓”
寿州锣鼓是流传于安徽寿县以及沿淮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传统表演艺术,是古老楚文化积淀的产物,是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沿淮地区独一无二。
寿州锣鼓演奏乐器多样,主要有钢锣、腰鼓、镲、大钹、小钹等,以直径约为35cm的铜制钢锣最具特色,用木槌敲击,发出响亮悦耳的“缸缸”声,声色圆润含蓄而不尖锐,是乐队的主奏乐器。演奏风格灵活多变,亦动亦静,亦刚亦柔,被誉为“会说话的锣鼓”。寿州锣鼓的演奏效果不仅有我国南方锣鼓特别是江浙一带“十翻锣鼓”舒缓、柔和的特点,也具有北方中原地区“威风锣鼓”的高亢、激昂的特点 。
寿州锣鼓艺人放到古时来说能“文”又可“武”,文武指的是寿州锣鼓是以打击乐为主的综合表演形式,随着音乐的节奏出现了很多舞蹈的动作。这种肢体动作在节奏的随动中产生规律,并出现乐器与身体的“默契”结合,其中头戴“鸡”的形象道具的那名队员,随着鼓点双腿上下抬踢,左手为“山膀手”,肩膀上下微微颤动。在锣鼓队的圈中开始按顺时针舞动。其中最典型动作就是在寿州锣鼓开始表演前,“钢锣手”首先是怀抱钢锣大跨步上场,用鼓槌敲打钢锣,然后向上摆手时,全身成为一个弓箭与月牙型,十分潇洒。但是下一秒则变成敲打过后有规律小跳跃,左右脚双起,单脚落地的瞬间,抱钢锣到胸前左跨或者右跨,在之后的一拍内用手在钢锣上摩擦一圈。这个动作被称为“抱锣”,有人戏称为“猴子抱大锣”。在怀抱锣的过程中,不断与旁边的鼓手交流,一唱一和,起到烘托气氛快速热场的作用。在表演时,每个负责不同乐器的锣鼓手有着不同的步伐,如“腰鼓手”在他表演的部分时,身体微微后倾,跨部松弛,双脚前后顿挫形成一个非常风趣的小挫步,或者是左右横向移动肩膀,左右小旁腰摆动,或是原地敲打转圈形成一个自转,其中还有上下颤颠并且踢腿,要求表演者的上下协调性。“小狗锣手”因乐器的重量小灵活性高,所以动作更加丰富,上下跳跃左右摆手,膝跳左右。并且前后交替步伐移动,非常灵动活跃。寿州锣鼓中的舞蹈动作可以用诙谐幽默、潇洒自如、活灵活现来形容,其舞步有着即兴性、快、闪、溜等特点,上肢在演奏乐器的同时在夸大动作特点。其中最多的是颤、颠、摆、甩,仿佛形成人与道具的巧妙结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动作与音乐的巧妙结合,肢体与动作的合理发展,道具与技术的精美结合。
值得一提的是,寿州锣鼓使用的主锣为钢锣,这种钢锣并不是钢铸而成,而是由特殊铜铸所制,体积小但厚重,打击时如同敲击空缸发出“缸缸”的声音,所以又叫“缸锣”,其在演奏时声音十分洪亮、清脆,传播距离远长,数里之外都能听得清,以钢锣为主锣的演奏形式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寿州锣鼓的演奏形式分为行进演奏和立式演奏两种。行进时演奏是边走边敲,挎鼓演奏者背对着前方,面对大锣、大钹、小钹等,除鼓手背向前方敲击行进,其他乐器演奏员均面对着前方行进。站立演奏是固定演奏位置,挎鼓在中间,大锣在右,大钹在左,其他分立于后或站在两旁。
寿州锣鼓的艺人讲究的是“人前夺贵、闹里夺尊”,见围观者人山人海,队员个个神采激昂、精神抖擞,挥舞着手里的乐器全神贯注地表演,时而细敲细打如雨打芭蕉,窃窃私语;时而紧锣密鼓,如排山倒海、万马奔腾,场面十分震撼,扣人心弦;时而又如小溪流水舒缓流畅,连绵不断。省级寿州锣鼓代表传承人曹玉海深有感触地说:“击锣打鼓全凭自己的悟性,一旦进入状态,就会物我两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