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余家皮影戏”展现非遗独特魅力
本报讯 虎头鞋、余家皮影戏、雪园小吃、花鼓灯……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几个名词,却拥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共同名字——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蚌埠市博物馆日前启动“余家皮影戏”展演月活动,邀请余家皮影戏第三代传人余家坤现场演出,展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据介绍,“余家皮影戏”展演时间为3月份的每个周日上午,在蚌埠市博物馆一楼南侧临展厅举行,当天上午10时开始,表演时长超40分钟,每逢开场演出便吸引了大批参观者的现场观看。
余家皮影戏将绘画、雕刻、音乐、影像表演及唱、白融为一体,流露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余家皮影戏影人的制作精良,其造型与色彩,吸收了皖北地区的民间绘画、戏曲和剪纸等民俗艺术的营养,独具风格。表演时由艺人操纵皮影(影人)通过灯光影像投映到银幕上,并配以音乐和唱念来表演剧情。余家皮影的操纵技巧高超,操作皮影(影人)穿山跳涧,如履平地,给人一种腾云驾雾、钻天入地之感,两只手可同时操作十几个影人。
余家皮影戏在唱腔上技巧独特,以地方戏曲、拉魂腔、梆子调曲调为主,同时还在实践中创作了一整套专门用于皮影戏演出的唱腔,称作“皮影梆子调”,演唱时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余韵的唱法。拖腔委婉悠扬,非常动听,加之皮影戏的配音、道白,配合十分默契,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其演出剧目题材广泛,分为传统历史戏和现代戏两种,代表作主要有《金兜山》《东游记》《西游记》《南游记》《北游记》《封神榜》《白蛇传》《平原枪声》《烈火金刚》《两面红旗》《海岛小姑娘》等。
年逾七旬的余家坤是余家皮影戏第三代传人,1961年随父学习皮影戏,为传承余家皮影做了大量工作。2007年余家皮影戏被列入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余家坤入选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余家皮影戏入选国家重点扶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