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首届工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和技术革新运动
2022-10-24 来源:安徽工人日报     作者:董李 分享

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国家建设事业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国家建设事业之中。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以后,安徽工人开展了广泛的劳动竞赛,在“工厂当战场,机器当武器”口号的激励下,各个厂矿的产量远超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最高生产水平。但当时处于解放初期,一般企业领导干部与工会组织均忙于开展各项政治运动,因此这一时期的劳动竞赛偏重于加强劳动强度,带有一定程度的突击性和盲目性,对产品质量、成本和劳动保护等方面重视不够。不过一些单位在实践中,逐渐注意克服劳动竞赛的突击性和盲目性,把劳动精神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其在劳动竞赛中重视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的作用,而这绝大部分属于技术革新范畴。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同时对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安徽工人阶级的生产热情更加高涨。要建设工业化国家,必须总结与推广工业建设中的先进经验,把劳动竞赛推向新的阶段,更加注重发挥技术革新的作用,在当时,这也是响应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倡议。当时,安徽已具备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条件:一是职工的物质生活已经有很大改善,广大职工有精力考虑技术改进;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已有很多,在这些企业里已不存在剥削关系,广大职工乐于采用新技术从事生产;三是工人的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有明显提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也大为增加;四是安徽地区已出现不少属于技术革新的事例和人物,有一定的经验可供借鉴。在这一背景下,1954年6月,安徽省决定召开首届工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会议的重要主题就是在全省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中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会议于6月6日召开,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黄岩致开幕词,他希望通过这次大会把先进生产经验认真加以总结和提高,然后普遍推广,争取工业建设的更大胜利。省工会联合会副主席陈庆泉在会上作了《开展技术革命运动,把劳动竞赛向前推进一步》的报告,报告着重阐述了如何把技术革新变成群众性的运动。会议期间,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到会并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技术革新是一项长期运动,要建立制度使技术革新运动不断开展;要群策群力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发扬集体智慧;要不怕挫折,发扬顽强战斗精神,不断解决技术革新中遇到的问题,等等。出席会议的劳动模范代表有372人,其中技术工人有177名。据不完全统计,会议代表在技术革新方面的先进事迹共有591件,从中选出17人按产业进行分组,向大会作典型事例介绍。会议期间,各位代表互相交流学习,甚至出现不少在会间苦心钻研的事例,如滁县代表王万才听到典型报告后,一夜不能入睡,专心揣摩设计活跳板,改进生产工具。会议期间,还组织代表到合肥市有关业务部门参观访问,现场解决技术问题。会议至6月15日结束,省工会联合会主席陈雨田作《团结全省职工,积极开展技术革新运动,为加速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而奋斗》的总结报告,阐述了技术革新运动的意义、运动的范围和内容、组织领导上应掌握的几个问题等。

会后,为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省总工会在当年11月组织代表团赴上海参观鞍山技术革命展览。当时,安徽省的国营厂矿技术革新运动已初步展开,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而鞍钢在生产和基本建设上在全国来说都是非常先进的。学习鞍钢,不仅是学习其生产技术方面的经验,还要学习鞍钢开展技术革新运动中的党、行政、工会、青年团的领导经验,拓展了技术革新运动的内涵和范围。1955年省工会联合会发出工作指示,强调要将技术革新运动继续深入开展下去,要贯彻鞍钢技术革新运动的精神,一段时间内,安徽的技术革新运动与学习鞍钢先进经验紧密结合起来。

在会议精神指引下,以技术革新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在江淮大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以合肥市工交系统参加劳动竞赛为例,1955年有53个单位、17281人参加,1956年增加到84个单位、29147人参加。提出合理化建议人数也大为增加,合肥市1955年有1140人,1956年扩展到3925人。在学习和推广先进经验方面,还形成了先进带落后的风气,极大推动了技术革新运动的发展。

总的来说,20世纪50年代江淮大地上开展的技术革新运动,展现了工人阶级在当家作主后的昂扬奋斗精神,推动了安徽企业的技术进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安徽工运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这种追求技术进步的精神,在今天的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中仍然值得肯定和继承。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资料信息处)

编辑:万慧玲

新闻图集
热点排行榜
公众号
扫码关注  手机浏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