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皖北振兴阜阳交出精彩答卷
2021-08-24 来源:皖工网     作者:刘艳玲 分享

铭记关怀,不负重托。一年前的 8月18日,对于阜阳人民来说是难忘的一天。从王家坝到红亮箱包,从老观芡实基地到西田坡庄台,习近平总书记对阜阳人民表达了深厚关切,留下了殷殷嘱托。这一年来,阜阳市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切实以实干实绩回报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厚爱,力争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交上一份精彩的“阜阳答卷”。

   铭记关怀,不负重托。一年前的 8月18日,对于阜阳人民来说是难忘的一天。从王家坝到红亮箱包,从老观芡实基地到西田坡庄台,习近平总书记对阜阳人民表达了深厚关切,留下了殷殷嘱托。这一年来,阜阳市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切实以实干实绩回报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厚爱,力争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交上一份精彩的“阜阳答卷”。

   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4年多再次亲临安徽考察指导,第一站就来到阜阳,实地考察了3个场景、7个点。在阜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灾后恢复重建、水利设施完善、脱贫攻坚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殷殷嘱托,言犹在耳。一年时间过去了,当初考察的场景有何变化,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实现如何?近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一周年之际,记者跟随“牢记殷殷嘱托

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集中采访团,重走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的足迹,并进行了回访。

   王家坝:抗洪纪念馆新馆建成开放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

   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首站来到王家坝闸,听取安徽省防汛工作及王家坝开闸分洪情况介绍。他强调,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

   王家坝闸有千里淮河“第一闸”之称。该闸兴建于 1953年元月10日,竣工于同年7月14日,2003年淮河大水后拆除重建,系淮河中上游重要水利枢纽工程。王家坝闸建成至今,已有13个年份16次开闸蓄洪,共蓄洪75亿立方,为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年6月29日,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抗洪纪念馆新馆揭牌。进入王家坝抗洪纪念馆新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阜南县王家坝闸的图片。记者了解到,王家坝抗洪纪念馆新馆展厅共展出珍贵的照片、文献、实物、影像、雕塑等资料 2000 余件,全面展示了淮河治理、抗洪抢险、生产自救、领导关怀等伟大的光辉历程,生动诠释了王家坝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科学内涵。

   阜阳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要求,围绕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全力推进国家级重点水利工程进度。日前,淮河干流王家坝至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及河道整治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属省界工程,是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河道疏浚、堤防加固、护岸及影响处理工程等。安徽省承担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淮干河道疏浚26.2公里、南润段堤防加固9.63公里、淮河干流护岸5.17公里及影响处理工程等。其中,南润段堤防加固工程和小河湾站拆除重建工程于2020年12月30日开工,堤防加固工程已完成60%,小河湾站 2021年7月6日进行开机排水,运行正常。目前,征迁工作稳步推进,工程实施环境良好,进展顺利,已完成征迁资金1055.85万元。

   红亮箱包有限公司:家门口的工厂让梦想生长

   2020年8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阜南县王家坝镇的红亮箱包有限公司,了解阜南县开展就业扶贫和防止因灾致贫返贫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企业克服困难,把灾害造成的损失抢回来。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保障受灾群众、贫困群众就业。

   记者走进红亮箱包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这里的员工们正在加工销往非洲的箱包。

   “这一年我们厂里最大的变化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工人的干劲和积极性很高,对公司的发展越来越有信心;其二是生产的产品质量要求更高了,品质有了显著提升。”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了解,红亮箱包有限公司是当地返乡人士创办的劳动密集型扶贫车间,以生产销售和代加工拉杆箱、书包、防护隔离服等为主。该公司发展的过程中以“企业+农户”的模式,把扶贫车间开到村门口,解决了130多人就业,其中脱贫就业人员62人,扶贫车间就业务工人员平均工资每人每月2500元左右。

   红亮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吸纳王家坝村60万元、浪湾村40万元、和谐村20万元联建王家坝扶贫车间,每年合计分红9万余元;小额信贷方式带动46户贫困户,每年每户分红3500元;大户带动王家坝村67户贫困户产业经营,每户每年分红1000元;累计分红合计达到100多万元。

   老观芡实基地:水中“黄金豆” 脱贫“金钥匙”

   离开红亮箱包公司的扶贫车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老观芡实种植基地考察调研。“这个芡实很好,我知道,可以祛湿,我们北方没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受灾种植户钱会明时说过的话。他指出,要因地制宜、抢种补种,尽量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争取秋季仍然取得好的收成。要根据蓄洪区特点安排群众生产生活,扬长避短,同时引导和鼓励乡亲们逐步搬离出去,确保蓄洪区人口不再增多。

   一年以来,老观乡因地制宜,开展灾后生产自救,“变对抗为适应、变水患为水利、变劣势为优势”,依托龙头企业持续发展壮大芡实、莲藕、龙虾等适应水生环境且经济效益高的特色产业,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芡实每年有两季收成,8月收一季鲜果,年底再收一季熟果。”老观乡党委书记王军告诉记者。据了解,自2016年开始,当地通过招商引资,引入芡实种植企业。因种植技术先进,加上当地水体环境优良,产出的芡实个大、壳薄、味美、药用价值高。芡实干果通过深加工成米仁,在市场上很俏销,70%产品出口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其余远销到广东、福建等省份。

   发展适应性农业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增加了劳务收入,部分在家农民流转土地后就地务工,实现了“农民变工人、主业变副业”,人均年增收 5000余元。带动 236 户群众土地流转,户均增收 1500 元。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也盘活了村集体土地、鱼塘等一批闲置资源,目前全乡75%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以上,其中康湖村、和台村、老观村三个村 2020 年的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70万元。

   目前,老观乡芡实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形成了芡实种植、采摘、加工、储存、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下一步,老观乡将继续用足用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把“金钥匙”,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瞄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一方向,适应新常态,谋求新作为,调结构促转型,向改革要效益,努力推进老观乡产业大发展。

   曹集镇西田坡庄台:美丽庄台是我家

   西田坡庄台始建于1953年,1991年加高加固,形成台高海拔30.6米的安全庄台,现有居民24户51人。2020年8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走进田间地头,了解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等情况,看望慰问受灾群众。他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根据国家规定,尽快将相关补偿款落实到位,并出台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美丽庄台是我家,我家不比城市差。城市一片新气象,农村现在大变样。”这是最近在西田坡庄台上流行的一句话。如今的利民村西田坡庄台,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庄台道路硬化,宽敞整洁,两旁绿树成荫,各色花卉交相辉映,民居错落有致。庄台下是广袤肥沃的农田,环绕四周的是清清的鱼塘,庄台风景令人流连忘返。

   “这一年来,我们庄台发生了不少变化,环境更美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群众文化素质有所提升,干劲也越来越足了。”庄台群众王今桂笑着告诉记者。


新闻图集
热点排行榜
公众号
扫码关注  手机浏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