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东岸成为百姓亲江亲水亲绿的美丽岸线;中国宝武马钢集团用智慧制造支撑绿色发展……两年来,马鞍山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力打造生态优、产业强、活力足、城乡美、百姓富的长三角“白菜心”。
今年,马鞍山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平稳较快的良好发展势头。上半年,该市国内生产总值 1289.49 亿元,增长3.6%、居全省第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战新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29.4%、12.5%,分别居全省第1、第5。
一江碧水向东流,长江东岸实现绿色蝶变
蓝天清澈,白云悠然。8 月 15 日,记者跟随省委宣传部组织的集中采访团来到位于长江东岸的薛家洼生态园。站在生态园观景台上,只见满目苍翠,清水潺潺,微风拂过带起阵阵花香,沁人心脾。如今的“美如画”让记者难以想象曾经的“脏乱差”。
2020 年 8 月 19 日,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来到薛家洼生态园,实地察看长江水势水情、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情况。他强调,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
蓝图鼓舞人心,唯有担当方不负千钧重担。马鞍山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薛家洼区域为突破口,实施23公里长江东岸综合整治,变生产岸线为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打造城市生态客厅。
集中拆除长江沿线非法码头,整治散乱污企业,清理固废堆放点等;实施岸线复绿增绿、滩涂湿地涵养保护等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薛家洼生态游园,配套观江平台、沿江游道等设施……经过一系列的集中整治和生态修复,薛家洼地区的“一轴、五区”空间布局已经初步形成,“滨江不见江,临水不亲水”的状况发生了改变。
马鞍山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胡伟介绍,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薛家洼生态园、滨江生态湿地、滨江文化公园……如今的长江东岸水清岸绿,四季景色各异,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网红打卡地。“长江水保持Ⅱ类水质,更是让安徽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喝上放心水。”
阳光虽烈,在芦苇江湾处,还有三三两两的人群或在江边玩耍,或在树荫下休憩。“从我家骑电动车,十几分钟就能到江边。”带着一双儿女在玩耍的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以前大家都嫌弃这里,现在江边有花有草,有夕阳美景,幸运的话还能看到江豚,大家都爱过来散散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要把相关工作做到位,让广大渔民愿意上岸、上得了岸,上岸后能够稳得住、能致富。马鞍山市率先在全国全面完成长江禁捕退捕任务,全市拆解渔船 5651 艘,一万多名渔民退捕上岸。该市切实做到了“四有一畅”,即退捕渔民有社保、有房住、有学上、有工作、心情舒畅,创造出了“禁得最早、做得最好”的马鞍山经验。
对于薛家洼的改变,三姑娘劳务服务公司负责人陈兰香感触颇深,“不再‘漂’的日子是真的踏实。”
陈兰香,被人熟知的名字是“三姑娘”。登记户口时,因父母随口一句“家里生了个三姑娘”,“三姑娘”竟成了她的大名。从1995年开始,她就跟着丈夫在渔船上生活,停靠在薛家洼岸边的一条20多米长的水泥船就是她生活的“家”。2019年5 月 20 日,她们响应政府长江十年禁渔的号召,下船上岸安家。“家里 5 条渔船被拆解,获得了相应补助款,自己再贴点钱,购置了90多平方米的新房。”陈兰香说,政府还为他们一家办理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前年10月份,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她如愿更正了自己的大名,拿到了新身份证。
“我们没上过学,只会打鱼。上岸后靠什么生活呢?”陈兰香说出了许多上岸渔民的担忧。为此,马鞍山市雨山区实行“1+3”帮扶工作机制,组织护渔队帮助难以适应岸上工作的渔民进行过渡,陈兰香的丈夫加入了护渔队,还在滨江文化公园做水上保洁;按照“典型引领、抱团发展”的思路,率先成立三姑娘劳务服务公司,引导全区渔民以户为单位积极参股。
“区里为公司做好创业指导、姓名变更、企业注册、扶持发展等服务,并提供一套三层的门面房作为其办公场所。”雨山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局长吴继飞说,“我们还安排了两位同志参与起步阶段的管理工作,帮助公司快速步入正轨。”目前,该公司共有9名股东,先后带动17人就业,实现经营收入近160万元,2021年公司分红共14万元。
“我经常带亲戚朋友过来走一走,让他们看看薛家洼的美丽景色。”亲眼见证了薛家洼翻天覆地的变化,让陈兰香更是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我现在就想把公司搞好,每年的收入都涨一涨,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长江绿色治理离不开对矿区的整治。该市将向山地区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发展作为创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示范区的“一号工程”,全力打好新时代“向山大会战”,奋力打造“两山”理念的马鞍山样板。
后劲十足大而强,宝武马钢开启“智慧炼钢”
走进中国宝武马钢集团特钢公司棒材分厂,只见厂区整洁干净,身穿蓝色工装的职工们精神饱满。面对高温天气,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奋勇争先,确保生产平稳有序。
2020 年 8 月 19 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特钢公司优质合金棒材车间,查看生产运行情况,并同劳动模范、工人代表亲切交流。他指出,要抓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开发生产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牢记使命,激励一往无前。宝武马钢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自身区域、资源、产品等优势,坚持“绿”“智”赋能,加快构建“优特长材专业化平台公司”和“优特钢精品基地”,支撑企业由“大而全”转向“大而优、大而强”,努力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产业高质量协同的有效路径和示范样板。
“两年来,车间的变化越来越多。就拿给钢材打标签来说,以往都是人工进行,不仅重复性高,而且费时费力,现在采用自动化机械臂完成焊接标签工作,准确性和牢固性都大大增强。”特钢公司棒材分厂厂长丁敬告诉记者,总书记的到来让全厂职工倍受鼓舞、倍添动力。近两年来,在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能源核心装备、汽车关键零部件、高端制造用特殊钢等方面,特钢公司成功开发出 300 多个新钢种,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用钢实现全覆盖,优质合金钢棒材生产线实现产销盈突破。
据丁敬介绍,总投资 92.69 亿元的马钢“十四五”重点技改工程——新特钢工程项目于 2021 年 11 月开工建设,正按计划节点全面有序推进。
该项目是马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大而强新马钢”的总体要求的具体行动。该项目以实现优特钢技术、品牌、效率、规模、智慧、绿色六大引领为目标,着力建设质量第一、极致高效、成本最优、环境友好的最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优特钢精品基地。
钢铁到底是怎么炼成的?这个答案,就藏在马钢智园。
8 月 9 日,马钢工业旅游景区正式挂牌,成为以钢铁为主题的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马钢工业旅游景区以智园为中心,依托花园工厂、钢铁文化、工艺流程、智慧制造与环保技术,努力构建“绿色发展、智慧制造”主题旅游精品。
走进幸福路北侧的橘红色建筑群,便是马钢智园。该基地利用原有建筑,改造建设出“五部合一”集控中心、铁前集控中心、生产服务中心、马钢展示中心等 9 栋建筑,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炼铁过程一体化智能管控,被称为马钢“最强大脑”,助力完成从“经验生产”到“数字工厂”的转变。
在马钢智园运营管控中心,记者看到大屏上实时滚动着各种数据,职工们在电脑前根据数据下达工作指令。中国宝武马钢集团制造管理部首席工程师刘强介绍,运营管控中心是马钢职工策划的输出智慧平台,可以统一调度制造部、设备部、能环部、运输部、安保部等各部门,实现了从原料进厂、生产制造,到成品出厂的全业务链贯通可视化。“去年 6 月,运营管控系统进行了更新,更新后,数据信息更全了,其中决策支持系统还能为生产提供最优方案。”刘强说,“马钢智园实现了资源共享,让调度更加方便,指挥更加便捷,生产更加高效。”
在马钢智园炼铁智控中心,眼前由 96 块屏幕组成的巨型显示屏深深震撼了记者。屏幕上无数跳跃的实时数据和生产现场实况向大家展示了钢铁炼成的全过程。
马钢炼铁智控中心是铁前的技术集成中心、决策支持中心、生产指挥中心和运行管理中心,作为未来引领马钢炼铁智能化发展的核心,致力于将炼铁智控中心打造成为炼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技术创新基地。
从“制造”到“智造”,宝武马钢实现了智能化升级和绿色转型。而这背后折射的更是马鞍山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