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水之中,有我们的倒影
2024-04-24 来源:     作者:仇士鹏 分享

歙水之中,有我们的倒影

歙水之中,有我们的倒影

 

大学期间,在歙县三阳坑完成水文测验课程实习后,我就一直留恋着“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歙水,期盼着重回歙县的一天。终于,在2023年,公司中标了歙县水网规划项目,为了便于搜集资料以及和业主对接,尽快将项目完成,我们被安排到歙县驻场办公。

集中的地方是酒店,背靠富资水和练江,推开窗就能望见乡愁。和我最初设想的在会议室办公不同,我们是在酒店的房间里办公。我们5个人都带着电脑,有的还配了双屏,只能搬桌找椅,各自寻找合适的办公区域。不过,决定项目进展的从来不是硬件条件,人,才是核心。公司组建了强有力的项目组,比如技术负责人是高级工程师罗琳,现任部门副主任,十年的经验让她在项目中足以得心应手;防洪安澜水网设计人员是本硕博均就读于武汉大学的孔艳君,“技能值”早就点满,从理论到实践都毫无短板。

值得一提的是毕业于长江科学院的郑航,负责生态和信息化。2023年7月12日坐上去往歙县的列车时,他才刚入职两个星期。比起其他人,他少走了几年的设计之路,但他在歙县走的路却比其他人加起来都要多。踏勘时,他每天的微信步数都超过一万步,有时甚至逼近两万步。一双脚在规划的水库坝址上叩响了一往无前的虔诚跫音,把朝霞走成夕阳,把倾盆大雨走成艳阳高照,直到足迹把待建水库的轮廓中每一处细节都填满填实,直到歙县的山清水秀完全投影在望眼的深处,才带着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的汗渍和密密麻麻的笔记回来——就像农民牵着老牛,心满意足地走在水墨淋漓的古桥上。

而负责水资源配置的是毕业于武汉大学的老员工黄康,作为规划报告的核心章节,它的难度与工作量也是极大的,光是从各部门收集回来的资料就有将近50千兆字节。每一个文件都要仔细研究并提取数据,每一个村庄的人口、经济发展情况都要厘清,从一个地道的湖北人变成比很多歙县人还要懂歙县的半个安徽人,他只用了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他每天都能看到晚上12点的练江和早上7点刚刚被白鹭唤醒的富资水。事实上,当时他还同时参与着重庆万州与云阳的项目,重重压力让他眼里的血丝也比我们更深、更密。

当那比书还厚的设计报告终于出炉,在每个字里,我都能听见沉稳有力的敲键盘声,那些几经更替的小标题,甚至示意图里的一个小小箭头,都是“呕心沥血”这个词最好的证明。一页页地翻看报告,我仿佛看见那些游离在“人水和谐”释义之外的暴雨和洪水,在大地上都缓缓流向人们想要它们流向的远方。在附图的右上角有黄康写下的一首诗:“一江碧水向东流,四水安澜畅歙州,卅库星分蓄好水,旱涝保收茶果香。”将工程设计的智慧与诗意人文的抒情完美融合,一字一句,都凝结着水利人的匠心与使命。

因为我在校期间就加入了省作协,所以水文化章节就分配给了我,后来我也借此写了一篇散文《龙尾把水研成墨》。世人皆知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那么水网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是也是用歙砚磨出的墨,在歙县大地上写出的一篇锦绣“水文章”?

2024年3月29日,歙县人民政府正式对水网建设规划下发批复,我们期待着重游练江,重走渔梁坝的那一天,山清水秀之中,我们的倒影必是鲜明笔挺!

 

编辑:蒋云帆

新闻图集
热点排行榜
公众号
扫码关注  手机浏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