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扮靓乡村振兴之路
2021-04-22 来源:皖工网     作者:魏如冰 分享

418日,皖美安徽全媒体集中采访团来到亳州市涡阳县辉山村进行采访。辉山是革命老区,300余位新四军抗日英烈长眠于此,建有皖北最早最大的抗日烈士陵园。踏入烈士安息之地——辉山烈士陵园,山门两旁松柏高耸,庄严肃穆。

祖孙三代接力守护陵园77年

作为陵园的守陵人,4月18日,大病初愈的侯传宇拄着拐杖,在儿媳妇的搀扶下,拾级而上,来清扫陵园。侯传宇今年68岁,1984年,他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坚守陵园37载。无论刮风下雨,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开始了自己的打扫工作。“我父亲是一名新四军交通员,在送信的路上被伪军抓捕,一番严刑拷打,父亲都没泄密。回来后,父亲看烈士坟墓被伪军破坏,很是心痛,就毅然决然留下来守墓。”侯传宇说,“从1945年到1984年,父亲一守就是40年。从小父亲告诉我,陵园里的烈士最小的 16 岁,最大的也不过 30 多岁。他们为了祖国的统一,为了老百姓的幸福安定生活,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

后来,侯传宇的父亲身体逐渐衰老,就把守墓的接力棒交到了儿子的手上。

“父亲告诉我,这里埋的都是烈士,人民的英雄,要好好守护烈士墓。”侯传宇说,“父亲的话我深深记在脑海里,守墓 37 年,从大路到陵园有一条长 200 米宽 4米的路,我都会仔细清扫一遍。晚上放了工,我又会来清扫一遍。陵园里的每个纪念碑,我都会清扫一遍。”

2020年,侯传宇得了轻微脑梗,行动不便。等病情稍微好转后,他就让儿媳妇用三轮车载着他来到陵园,然后拄着拐杖到陵园去看看。

据了解,建于 1945 年的辉山烈士陵园是为了纪念 1944年彭雪枫率十一旅收复路西根据地战斗中牺牲的 300 余人而建的烈士公墓。1994年原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兼第十一旅旅长、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震上将来此悼念,亲笔为“辉山革命烈士陵园”题写园名。

微信图片_20210422150124.jpg 

(刘红丽在擦拭红色方碑)

因为行动不便,侯传宇把清扫陵园的活交给了儿媳刘红丽,自己担任起辉山烈士陵园的讲解员,向前来缅怀的群众讲述陵园背后那段不平凡的革命故事,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我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就要一棒接着一棒,坚守陵园,守护好烈士墓。今年40岁的刘红丽说。


用红色资源讲好乡村振兴新故事”

近年来,围绕着烈士陵园,辉山村两委整合红色资源,走红色旅游的路子,努力讲好乡村振兴的新故事辉山地理位置偏僻,曾是有名的贫困村。曹市镇相关负责人说,几年前,村两委提出以旅游产业带动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后,与县建投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投入7000多万元改善提升基础设施,以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为建设理念,整修了战地医院、新四军四师指挥部、忠烈祠、丁永年故居等红色旅游景点,致力打造英雄筑梦·美丽辉山。同时,结合红色元素,开发出一系列文创产品。

 

微信图片_20210422150110.jpg 

 (辉山村街景)

在规划和设计建筑风貌上,辉山保持当地文化特征,尽可能恢复传统文化标识,结合地形和建筑功能,充分考虑乡村田园生活的元素,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的休闲旅游服务型村庄。之前,辉山村还组织举办了晒秋节”和其他旅游文化节活动,村民们用日常生活中的农作物摆出党旗、心形等图案,创设出与“红色辉山”相贴合的作品和图像,让游客在倍感亲切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创新和变化。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辉山村依托村内交错的水系,结合当地农业资源优势,流转了 200 多亩土地种植荷花,打造“荷塘月色”。同时,还流转了487亩土地发展黄金梨、软籽石榴、黄桃等果树,发展观光农业吸引游客,带动集体经济发展。

在距离烈士陵园不远的大街上有一家茶馆,记者走进这家老茶馆,门头上写着红色老茶馆农村老物件”八个大字,店内除了茶桌椅外,还有几组摆放了诸多文玩的展示柜。

茶馆老板冯坤之前在浙江做灯泡加工生意,2019 年听说村里开发红色旅游基地,就毫不犹豫地过来开茶馆了。

 辉山村红色旅游办得红红火火,吸引了不少游客来这游玩。平时一天,我们茶馆都能有800元到1200元的收入,最多一天也能卖个2000多元。冯坤就是该村发展红色旅游的受益人之一。

不仅仅是冯坤,就连辉山村的老书记侯传武,也创办了集住宿、阅读、字画交流为一体的“老书记书屋”。

在他们的带动下,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开起了餐厅、旅馆,还有人做起了电商,专门销售农副产品和红色文化旅游产品。通过农旅融合,辉山村产业日益兴旺,村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如今幸福的生活,离不开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们,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些英烈,努力奋斗,好好生活。”冯坤饱含深情地说。


皖工网

新闻图集
热点排行榜
公众号
扫码关注  手机浏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