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镉大米”背后的土壤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2021-02-03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

  弓长

  据近日《半月谈》报道,四川省德阳市下辖的绵竹市、什邡市等地化工企业集中,耕地镉污染严重,几年前当地出产的镉超标大米更给居民带来“痛病”困扰。而在当地,镉超标大米销售链几乎公开化,成为无良商家堂而皇之的牟利手段。目前,公安等部门已介入调查。

  作为重金属元素,镉对人体危害极大,会损伤肾脏和骨骼。化工企业排污,其中的镉顺水流入附近稻田,是大米镉超标的主要原因之一。德阳作为全国四大磷矿生产基地之一,耕地污染严重堪称宿疾。此前,发生在广东韶关、江西九江、湖南益阳等地的非法生产销售“镉大米”事件,也多与当地工矿企业生产导致流域性或区域性土壤污染有关。

  除了斩断镉超标大米背后的利益链条和可能涉及的贪腐问题,完善优化土壤污染治理工作也是治理“镉大米”问题是重要一环。

  不同于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其他类型的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相对更加隐蔽,同时还具有累积性、不可逆性等特点,这给相关治理工作带来了长周期、高成本、难修复等问题。

  比如,对于空气质量、水质的好坏,大多数情况下公众无须借助科学实验或者仪器便可感知、判断,而土壤污染则需要对土壤上的农作物、土壤的成分、当地居民的身体状况进行监测、研判才能发现、定性。这种“于无声处”“潜移默化”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污染问题暴露时为时已晚。

  再如,大部分重金属渗入土壤后无法自行吸收、降解或者迁移转化,必须通过一定的生物、物理或者化学手段人工修复干预,但修复的同时可能带来二次污染、土壤有机质被破坏等潜在风险,成本也普遍偏高。

  2014年,我国发布的首份《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公报》指出,中国土壤总超标率为16.1%。从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其中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而这些地区正是近年来被曝光的“镉大米”问题的重灾区。

  近年来,在土壤污染防治问题上,中央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打出了一套“组合拳”——2019年1月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明确了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实行终身责任制;2020年7月至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了土壤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推动法律全面有效实施;今年3月1日将正式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将污染环境罪的法定最高刑期提高至15年有期徒刑,将环境影响评价造假、伪造环境监测数据的行为明确规定为犯罪,加大对环保领域提供虚假证明文件行为的处罚力度……

  根据报道,2017年以来,德阳已在土地污染修复上投入不少精力,但当地优质耕地尚未全部恢复,有毒大米的产销仍然畅通无阻。这其中除了既得利益群体难以攻破、相关执法检查工作流于形式外,更暴露出当地对于中央环境保护、污染治理重大决策部署未放在心上、未落到实处。

  某种角度上,土地埋藏着血脉、承载着希望。修复被污染的土地,斩断、铲除与之相关的非法产业链、利益链,不管多艰难,都必须坚决去做、做得彻底。

中工网-工人日报

新闻图集
热点排行榜
公众号
扫码关注  手机浏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