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投稿
读者敬告:
2019年11月12日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文体

应似飞鸿踏雪泥

——陆志成新著《苏东坡与与颍州》评介

2020-04-29   皖工网


“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这两句诗在阜阳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诗的作者是北宋大文豪、政治家、教育家苏轼,他与阜阳有着不解之缘,曾两次到阜阳(当时称颍州)。在阜阳为官期间,苏轼爱民如子,兴利除弊,政绩显赫,深得百姓爱戴;同时,饮宴会友,赋诗著文,留下了不少佳作和胜迹,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阜阳厚重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轼为人豁达乐观,拥有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及敢于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豪迈之情,也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然而,苏轼到阜阳为官迄今已有900余年,学术界尚未有一本系统研究他与阜阳这段历史的专著,这无论是对于学术界,还是对于阜阳人民的情感而言,均是一个不小的缺憾。陆志成先生新著《苏东坡与颍州》,201911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41.6万字,填补了苏轼与阜阳历史文化研究的空白,弥补了学术界这一缺憾,也极大地满足了阜阳人民迫切了解这段历史的需求。


QQ图片20200321105956.jpg


《苏东坡与颍州》一书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一是立意高。作者从事苏轼与阜阳的研究并非出于纯粹的学术研究追求,而且基于一种强烈的为家乡文化建设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如在《后记》中所指出的,该书的撰写动机主要来源于阜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邓建设2013年1121日在《阜阳日报》发表的《颍人愧对苏东坡》一文,认为“有很大触动”,“心中甚至还产生一种羞愧之意,尤其是了解到苏东坡一生的为人、为官、为文的情况,和他在颍州一些令人感怀的政绩之后,深深感到应该为苏东坡做点什么。”正是在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驱动下,年逾八旬的作者开始研究苏东坡、宣传苏东坡,为阜阳的东坡文化建设献计献策献力量。《苏东坡与颍州》的撰写是作者相关事项之一,也是服务阜阳东坡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

二是视野广。《苏东坡与颍州》一书旨在还原苏轼在阜阳的一段历史,但作者的关注点并不局限于此,而是运用多角度、全方位、立体性方法,既考察苏轼两次来阜阳的历史事实,尤其是为官期间的主要政绩,如拒开八丈沟、通焦陂浚西湖、雪中赈饥民、治安缉盗贼、奏议解民悬等,记录了他留在阜阳的墨宝、诗文,以及行迹,还兼及有关人物如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以及“四学士”“六君子”,和事件如竹寺题诗案、乌台诗案以及远谪海南等。小切口、大视野。人们透过苏轼与阜阳这样一个切入点,了解到的是一个完整、实在的苏轼。一个有血有肉、丰满的苏轼便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三是观点新。《苏东坡与颍州》一书在研究领域、研究观点上有很多创新之处,如宋代文坛盟主责任交接、拒开八丈沟、疏浚西湖,以及苏轼的教育活动等等,分析透彻、新意迭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阐述了自己的探究和思考,同时还留给读者很大的回味空间。

四是根基实。历史研究特别注重史料翔实,要求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苏东坡与颍州》一书坚持“杜绝戏说”,遵循了历史研究这一基本原则,既充分利用官修史书、地方志等古代文献资料,也高度重视今人研究成果;既深入分析、比较苏轼的相关著述,也广泛参证相关人员的著述。据统计,该书参考文献达46种之多,爬梳掇拾,钩稽推绎,从而使全书的论证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基础之上,具有令人信服的说服力。

五是文字美。《苏东坡与颍州》一书文字简洁而流畅,叙述朴实而优美,议论精辟而透彻,堪称雅俗共赏、少长咸宜。从每部分的标题,到正文内容的表述都能看出作者匠心独运,颇费了一番心思,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文字功力。因此,该书不仅可以为广大研究者提供参考借鉴,还可以作为地方历史文化辅助教材,为广大教师提供真实可靠的教学参考资料,为大中小学生提供知识素养。

苏轼有“应似飞鸿踏雪泥”。陆志成先生的《苏东坡与颍州》一书必将有力推进苏轼研究乃至宋史研究。更重要的是,该书作为一部阜阳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一部力作,必将在提升阜阳文化软实力,推动阜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实力阜阳、大美阜阳过程中发挥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

(梁家贵 作者系阜阳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8
图片新闻

图片

排行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