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投稿
读者敬告:
2019年11月12日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全国工会

企业有难题?劳模“外援”刮来头脑风暴

2019-12-23   中工网

NEWS_CONTENT_IMG/2019-12-23/1577088290948.jpg

劳模深入车间进行技术帮扶

  “用的是机焊还是人焊?”、“机焊有什么难点?”、“你们的检测方法是什么?靠人来检测还是设备?”、“你们对进毛坯的厂家有什么样的要求?”当企业提出困扰已久的技术难题,郭晋龙连珠炮般地发问,进一步了解细节。这一幕发生在艾维洁具有限公司的会议室里,劳模、企业代表、工会代表围坐在一起,进行技术交流。该场景的出现得益于宁波奉化工匠成才计划,劳模深入企业进行技术帮扶,为企业发展把脉问诊,解决实际难题。

  应了网上绕口令的一句话“干一行,行一行,一行行,行行行”,交流过程中,劳模们真切体现了“干一行,精一行,一行精,行行精”的劳模精神、奋斗精神。

  已经将电工这份职业做到最高的郭晋龙说自己“不务正业”,本来做电工却搞了很多和电工没有任何关系的工作,比如说机械的设计,还有热处理设备的设计,甚至还拿到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怎么做到的?”谈及此处,郭晋龙表示,就是看对待工作是不是认真,是不是爱岗敬业。在他看来,如果不爱岗,做什么都是做不好的,只有对自己的岗位特别热爱才能做好。郭晋龙还以自己为例,讲了他是怎样从一个只有小学三年级学历、被人下断言说“做不了电工”的普通工人,靠自学,不断努力,掌握新的知识,一步步成为劳模、大国工匠,甚至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个荣誉称号不是我们工人可以拿到的,是科技人员才能拿到的。说明只要你努力了,学习了,钻研了,就能成功。”

  “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有区别的,但二者并不冲突。”谈及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时,“纺织女状元”杨普也谈了自己的观点。在她看来,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一个是外因,一个是内因。劳模精神更多是外在学习他人的一种精神,用劳模精神鞭策、引导自己;工匠精神则是对自身更高的标准要求,自我内在的一种鞭策、影响、鼓励。同时,她也提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劳模本科班回信中用到的“干劲、钻劲、闯劲”,以“三劲”解释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她着重说了“闯劲”对于一线工人的意义。她表示,作为工人,创业不是指辞职下海当老板,而是把本职工作做好,把工作当成事业,精益求精,把手中生产的产品当成作品,精心打磨,这才是工人的创业。

  劳模与企业的交流没有止步于会议室,走进车间才是真正的开始。劳模带着企业提出的技术问题,走进车间实地考察,每个角度仔细观察、揣摩,再做思考、判断。

  面对圣菲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研发团队“毫不客气”抛出来的问题,劳模服务团成员没有直接做出结论,而是查看每个工序技术,并与一线工人面对面交流后才对工艺流程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我有一个团队,可以协助你们解决这些问题,当然是义务帮助,先了解,如果有可能,我可以加入到你们这个自动化装备团队中,技术的攻关问题不大。”王军表示,把他的团队加入到企业研发团队中,共同提高企业的技术工艺是本次和奉企结对帮扶的规划之一。

  同样迎来劳模到公司、进车间进行技术帮扶的铝宏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技术经理李辉迫不及待提出“铝焊接发黑”这个困扰他已久的技术难题。

  “这个问题一般出在保护气体上,你们可以换用混合气,会有很大改善。另外焊丝也可以调整。”张雪松马上给予解答。此外,张雪松还针对企业的人工检测,提出建议:“一方面尝试人工智能进行检测。另一方面就人工检测而言,也有可以优化的地方。比如你们现在还有一点儿工序不明晰的问题,操作手法也可以进一步细化。”交流过后,李辉已经偷偷加了劳模导师的微信,他兴奋地说:“以后遇到技术难题可以在线询问师父,快捷方便高效。”

  与其他公司一样,艾维洁具有限公司的公司生产副总陈兵杰在会议室讨论之时便有备而来,手里拿着两个焊接后的水龙头样品,并在焊接处用红色记号笔圈出有问题的地方。

  没有寒暄,自我介绍结束后,他开门见山地向两位劳模提问:“水龙头焊条时偶尔会形成针眼一样大小的气孔。”他表示,会影响焊接的因素他们都考虑过,周围的毛织去除、清洗,甚至也去广东等地取经学习,但人工仍有不稳定性,很难落实。

  郭晋龙仔细询问、观察产品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机焊有些模式比较固定。从精度上来讲,机焊比人焊要好。”郭晋龙说。在车间里,他在听讲解的同时围着正在作业的工人从不同方向观察焊接角度,考虑如何通过机焊来达到更精确的操作,提高精度和生效率。

  企业遇到瓶颈,劳模解决难题。通过座谈交流、疑难问答、硬件实操,劳模和企业携手,形成合力,解决痛点、难点。劳模们纷纷认为,现代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模式以及发展状态下,工匠精神不只适用于工人、匠人群体,也适用于各行各业。每个岗位弘扬发挥工匠精神、工匠作用都大有可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机遇和挑战并存,企业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培育更多“大国工匠”、“企业工匠”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8
图片新闻

图片

排行榜  TOP